火控系 统的主要部件就是机载火控雷达,为了提高精度,现代战机普遍采用脉冲多普勒雷达(PD)。由于脉冲多普勒雷达通过测量目标回波的频差来分辨所探测的究竟是 一架真实的飞机或者仅仅是地面杂波,因此除了要求雷达探测距离远、精度高外,还要求有抗干扰性强、可靠性高、可维护性好等性能。现代机载火控雷达向多体 制、有源相控阵方向发展。
F- 22“猛禽”的雷达可以进行脉间变频、快速扫描,同时还可以用时分的方法进行电子情报搜集,实施干扰、监视或通信等多种功能。如通过全向雷达告警在360 范围内探测接收来自地面和机载的电磁波信号,用先进计算机鉴别其工作频率和威胁范围,自动控制飞行相位和航向进行规避,或者用射频干扰机发射这种频率脉 冲,使敌方雷达屏幕上出现虚假信号,为己方战机实时提供目标信息,引导己方战机或武器实施隐秘攻击等。
俄罗斯为T-50配备的代号为AFAR-X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还在研制中,目前仅出来几台样机,用于性能测试。据说,样机只有约1500个(T/R)发射/接收模块,为F-22的AN/APG-77 雷达的70%。由于两者峰值功率差不多,因此在探测距离上T-50不及F-22,与美军即将服役的F-35性能接近。俄罗斯雷达研制单位提赫米洛夫仪器制 造院,缺乏微精密半导体芯片开发经验,导致T/R模块性能和可靠性不足,良品率极低。因此,俄制的AFAR有源相控阵雷达还在不断试验中,至于何时成熟还 不得而知,俄军方表示早期服役的T-50只能采用苏-35的航电火控以解燃眉之急。
为了解决机载雷达性能不足的问题,俄方又别出心裁地在主 翼前缘翼机动襟翼安置一条状相控阵雷达——即俄宣称的AFAR-L。据称,它可以弥补AFAR-X的不足,实现通讯、敌我识别、预警等功能,但由于受襟翼 内部空间尺寸所限,发射/接收模块(T/R)数量少,只有8~12组,因此存在雷达功率不足、探测距离有限等弊端。为此,还有传闻说要在机身侧面甚至飞机 尾部安置雷达,但笔者认为,飞机浑身安置雷达虽然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但雷达数量越多造成飞机结构重量的增加以及相应空调环控系统数量的增多,对飞机 的隐身结构也是一种破坏。特别是由于前缘机动襟翼需要偏转活动,雷达接线问题、安置角度问题以及内部环境散热问题都会给隐身带来极大破坏。而且,多个雷达 电磁兼容性问题,雷达以及环控系统能耗问题都会给电力系统和动力系统带来更大挑战。
此外,T-50还缺少五代机所要求的高度智能化综合信息系统、自动干扰装置和自动控制系统等。与美军F-35的"多功能综合射频系统"相比,T-50还缺乏全频谱自卫能力。
F-22“猛禽”装备的AN/APG77有源电子扫描相控阵雷达可以在被动手段下在463千米的距离上探测和识别其他飞机,而且这种截 获概率很低的雷达可以在222千米的距离上跟踪锁定目标。F-22“猛禽”在超音速巡航状态下可用改进的AIM-120D增程型空空导弹在185千米击毁 还未发现F-22的敌机,F-22的N/APG77雷达采用了全新的技术,它具有超过2000个很小的接收机和发射机(T/R)即发射/接收模块(T、 R)组成有源电子相控阵(AESA),可以同时进行搜索、干扰和通信功能。
为T-50配备的代号为AFAR-X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还在研制中,目前仅几台样机在测试中。据说只有约1500个(T/R)发射/接收模块,为AN/APG-77雷达的70%。